本年度初,香港政經界所期望「通關」後的「小陽春」並無真正出現,環球經濟似暖還寒。即使現時失業率偏低,但港府需要堅守審慎理財的原則,為將會出現的「經濟寒冬」做好準備。
在「通關」前,港人把所有挫折都簡單歸究於疫情,殊不知環球經濟早已大變。過去3年以來,明明「經濟寒冬」將至,但香港商界錯失「轉型」及做好「防風措施」的時機。過去半年以來,香港商界不斷「自我催眠」,還透過媒體把錯誤的訊息及極其不合理的期望向大眾散播,導至港人嚴重錯判當前的形勢:
1. 港人盲目樂觀,去年不斷否定美聯儲會持續加息,並於本年度初更誤以為美聯儲「加息期」將於年中結束。這預期落空後,港人又再認為「減息期」將於本年底開始。這預測於近期又再推延至明年年中。在企業發展規劃的角度來說,我們又豈能孤注一擲地期望「高利率」不能持久?萬一美國以「高通脹、高利率」的模式運行下去,又偏偏能保持經濟增長呢?港商完全沒有「兩手準備」實教人吃驚。
2. 香港地產界一直期望「通關」後,內地資金會以高價為香港物業「托市」。其實「通關」與否對資金流的影響甚微。當香港物業價格偏高,租金回報偏低的情況下,再碰上美國進入加息周期,香港物業的投資價值又吸引力大幅削減,我們又怎能期望內地投資者會不惜工本的投資香港房地產市場?現時,即連內地房地產市場亦出現大幅調整,港人又怎能假設內地投資者獨愛香港市場?
3. 這種對「通關」後盲目樂觀的情緒,亦見於香港旅遊業及零售餐飲業。數月前,港商不斷期望「通關」後,內地旅客會來港「爆買」。但只要略為看看過去的數據及現在情況,香港自由行消費早在2015年起便開始走下坡。近年,各國都在爭奪內地旅客的生意,即連內地亦多設免稅區,內地政府亦逐步減低消費稅、增值稅及進口稅,再加上「網購」的流行,香港旅遊業及零售業界,又怎能單純的把所有希望押注給「通關」後的「自由行」?「通關」後,內地旅客來港的人數不似預期,消費模式改變,再加上有更多的港人於周末北上消費,這其實幾乎都是完全可以預計到的。當日,港人不斷謾罵內地政府及批評其防疫政策,並要求「通關」。今時今日回想起來,「通關」後香港經濟情況不是更差嗎?白白害了兩地老人家的性命,結果換來了什麼?這明明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情況。
總括而言,香港政經界嚴重錯判當前經濟的形勢,只不斷一廂情願的「自說自話」,在過去幾年來都沒有做好「防風措施」。商界並沒有趕在加息期開始時積極「去桿槓」,發展商在疫情期間更不願減價促銷去存貨。港府亦在疫情期間「亂花公帤」,甚至乎不只一次的向某些在疫情期間得益的大財團「派錢」,完全沒有「積穀防饑」的概念。大家都對環球政經大局的發展走向視而不見,而且漠不關心。
但踏入本年度8月份,很多事情已「浮上水面」,香港政經界已沒有籍口再繼續「裝睡」。現時,本港發展商都在努力「去存貨」及「去槓杆」。港府亦需要提早部署,如果沒有新法子開源,則理應先從節流方面着手,盡可能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,把有限的資源都用在「刀鋒口」上。
文:寒柏
從事金融業,亦為自由撰稿人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